比喻中庸的句子有哪些

admin32023-02-07

本篇经典句子的内容要给朋友们分享比喻中庸的句子有哪些,以及表示中庸的词有哪些对应的句子,希望对句子迷的您有所帮助。

句子目录预览:

表达中庸的诗句

1. 关于中庸的诗句

关于中庸的诗句 1. 关于中庸的诗句

1.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

2.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现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

3.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,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

4.仲尼曰:「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时中,小人之反中庸也,小人而无忌惮也。」

5.子曰:「舜其大知也与,舜好问而好察迩言,隐恶而扬善。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,其斯以为舜乎!」

6.子路问「强」。子曰:「南方之强与?北方之强与?抑而强与?宽柔以教,不报无道,南方之强也。君子居之。衽金革,死而不厌,北方之强也。而强者居之。故君子和而不流,强哉矫。」

7.子曰:「道不远人,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。」

8.言顾行,行顾言,君子胡不慥慥尔!

9.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呼其外。素富贵行乎富贵;素贫贱行乎贫贱;素夷狄行乎夷狄;素患难行乎患难。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。

2. 孔子有关中庸的句子

第一章『1』天命之谓性;率性之谓道;修道之谓教。

『2』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

『3』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。故君子慎其独也。

『4』喜、怒、哀、乐之未发,谓之中。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

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

『5』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第一章,子思述所传之意,以立言。

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,而不可易;其实体备于己,而不可离。次言存养省察之要。

终言圣神功化之极。盖欲学者于此,反求诸身而自得之,以去未外诱之私,而充其本然之善。

杨氏所谓一篇之体「要是也。」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,以终此章之义。

第二章『1』仲尼曰,「君子中庸;小人反中庸。」『2』「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时中。

小人之反(有书作“小人之反中庸也”,也有书作“小人之中庸也”)中庸也,小人而无忌惮也。」第三章子曰:「中庸其至矣乎!民鲜能久矣。

」第四章『1』子曰:「道之不行也,我知之矣:知者过之;愚者不及也。道之不明也,我知之矣:贤者过之;不肖者不及也。

」『2』「人莫不饮食也。鲜能知味也。

」第五章子曰:「道其不行矣夫。」第六章子曰:「舜其大知也与!舜好问而好察迩言。

隐恶而扬善。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。

其斯以为舜乎!」第七章子曰:「人皆曰『予知』,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,而莫之知辟也。人皆曰『予知』,择乎中庸,而不能期月守也。

」第八章子曰,「回之为人也:择乎中庸,得一善,则拳拳服膺,而弗失之矣。」第九章子曰,「天下国家,可均也;爵禄,可辞也;白刃,可蹈也;中庸不可能也。

」第十章『1』子路问强。『2』子曰,「南方之强与,北方之强与,抑而强与?」『3』「宽柔以教,不报无道,南方之强也。

君子居之。」『4』衽金革,死而不厌,北方之强也。

而强者居之。」『5』故君子和而不流;强哉矫。

中立而不倚;强哉矫。国有道,不变塞焉;强哉矫。

国无道,至死不变;强哉矫。」第十一章『1』子曰,「素隐行怪,后世有述焉:吾弗为之矣。

」『2』「君子遵道而行,半途而废:吾弗能已矣。」『3』「君子依乎中庸。

遯世不见知而不悔:唯圣者能之。」第十二章『1』君子之道,费而隐。

『2』夫妇之愚,可以与知焉,及其至也,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。夫妇之不肖,可以能行焉,及其至也,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。

天地之大也,人犹有所憾。故君子语大,天下莫能载焉,语小,天下莫能破焉。

『3』诗云,「鸢飞戾天;鱼跃于渊。」言其上下察也。

『4』君子之道,造端乎夫妇;及其至也,察乎天地。第十三章『1』子曰,「道不远人。

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。」『2』「诗云,『伐柯伐柯,其则不远。

』执柯以伐柯,睨而视之。犹以为远。

故君子以人治人,改而止。」『3』「忠恕违道不远。

施诸己而不愿,亦勿施于人。」『4』「君子之道四,丘未能一焉:所求乎子,以事父,未能也;所求乎臣,以事君,未能也;所求乎弟,以事兄,未能也;所求乎朋友,先施之,未能也。

庸德之行,庸言之谨;有所不足,不敢不勉;有余,不敢尽。言顾行,行顾言。

君子胡不慥慥尔。」第十四章『1』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

『2』素富贵,行乎富贵;素贫贱,行乎贫贱;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难,行乎患难。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。

『3』在上位,不陵下;在下位,不援上;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。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。

『4』故君子居易以俟命,小人行险以徼幸。『5』子曰,「射有似乎君子。

失诸正鹄,反求诸其身。」第十五章『1』君子之道,辟如行远必自迩,辟如登高必自卑。

『2』诗曰,「妻子好合,如鼓瑟琴。兄弟既翕,和乐且耽。

宜尔室家,乐尔妻帑。」『3』子曰,「父母其顺矣乎。

」第十六章『1』子曰,「鬼神之为德,其盛矣乎。」『2』「视之而弗见;听之而弗闻;体物而不可遗。

」『3』「使天下之人,齐明盛服,以承祭祀。洋洋乎,如在其上,如在其左右。

」『4』「诗曰,『神之格思,不可度思,矧可射思?』」『5』「夫微之显。诚之不可揜,如此夫。

」第十七章『1』子曰,「舜其大孝也与!德为圣人,尊为天子,富有四海之内。宗庙飨之,子孙保之。

」『2』「故大德,必得其位,必得其禄,必得其名,必得其寿。」『3』「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。

故栽者培之,倾者覆之。」『4』「诗曰,『嘉乐君子,宪宪令德,宜民宜人。

受禄于天。保佑命之,自天申之。

』」『5』「故大德者必受命。」第十八章『1』子曰,「无忧者,其惟文王乎。

以王季为父,以武王为子。父作之,子述之。

」『2』「武王缵太王、王季、文王之绪。壹戎衣,而有天下。

身不失天下之显名。尊为天子。

富有四海之内。宗庙飨之。

子孙保之。」『3』「武王末受命,周公成文武之德。

追王太王、王季,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。斯礼也,达乎诸侯大夫,及士庶人。

父为大夫,子为士;葬以大夫,祭以士。父为士,子为大夫;葬以士,祭以大夫。

期之丧,达乎大夫;三年之丧,达乎天子;父母之丧,无贵贱,一也。」第十九章『1』子曰,「武王、周公,其达孝矣乎。

」『2』「夫孝者,善继人。

3. 中庸中的名句

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

译文:不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,而是害怕自己不了解别人。

子曰:“吾十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短。”

译文:孔子说:“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;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;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,不致被迷惑;五十岁时知道了什么是自然规律;六十岁时能够分别真假,判明是非;到了七十岁,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,但无论做什么都不会违背规矩了。”

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

译文:君子心地平坦宽广,没有德行的人却是终日烦恼忧愁。

宰予昼寝。子曰:“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圬也。于予与何诛?”

译文:宰予大白天睡觉。孔子说:“腐烂了的木头不能雕刻,粪土似的墙壁不能粉刷。宰予这种人也不值得责备。”

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小人反是。

译文:君子会成全别人的好事,不会促成别人的坏事。没有德行的人恰恰与之相反。

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其不能也。

译文:不担忧别人不了解我,只担忧自己没有能力。

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

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

译文:有错误而不去改正,那么这个错误就是真正的错误了。

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

译文:志向,主张不相同的人,不必在一块商量事情。

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

译文: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,就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。

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。

译文:人的本性本来是相近的,后天的学习使人与人在很多方面相差很远。

日月逝矣,岁不我与。

译文:时光匆匆溜走,岁月是不会等待人呀!

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。

译文:一个人不得志的时候应当坚守自己的品德,得志的时候便可以用这种好的品德去影响他人。

人之患在好为人师。

译文:人们的通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。

人有不为者,而后可以有为。

译文:一个人要有所不为,然后才能有所为。

仁者爱人,有礼者敬人。爱人者,人恒爱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

天作孽,犹可违;自作孽,不可活。

译文:上天降下的灾害,还可以躲逃;自己作下的罪孽,却难以逃脱。

知者乐山,仁者乐水。

译文:聪明的人喜欢山,仁爱的人喜欢水。

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叙,朋友有信。

译文:父子这间有骨肉之亲,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,夫妻之间有内外的分别,老少之间有长幼之序,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。

施诸己而不愿,亦勿施于人。

译文:不愿意别人施加给自己的事情,就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。

人莫知其子之恶。

译文: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。

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。

译文: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似的,生怕赶不上;赶上了,还生怕丢掉了。

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则以喜,一则以惧。

译文:父母的年纪(做儿女的)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: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欢喜,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年纪大了而有所忧虑。

4. 中庸里的句子

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

古代的解释

《四书》十九章有云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”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,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。“博学之”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,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。好奇心丧失了,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,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。“博”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。惟有博大和宽容,才能兼容并包,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,真正做到“海纳百川、有容乃大”,进而“泛爱众,而亲仁”。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。越过这一阶段,为学就是无根之木、无源之水。“审问”为第二阶段,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,要对所学加以怀疑。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、分析,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,是为“慎思”。“明辩”为第四阶段。学是俯胆碘感鄢啡碉拾冬浆越辩越明的,不辩,则所谓“博学”就会鱼龙混杂,真伪难辨,良莠不分。“笃行”是为学的最后阶段,就是既然学有所得,就要努力践履所学,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,做到“知行合一”。“笃”有忠贞不渝,踏踏实实,一心一意,坚持不懈之意。只有有明确的目标、坚定的意志的人,才能真正做到“笃行”。

现代的解释

急事, 慢慢的说;大事,清楚的说;小事,幽默的说;没把握的事,谨慎的说;没发生的事,不要胡说;做不到的事,别乱说;伤害人的事,不能说;伤心的事,不要见人就说;别人的事, 小心的说;自己的事,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;现在的事,做了再说;未来的事,未来再说。

5. 中庸里的句子

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

古代的解释 《四书》十九章有云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”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,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。

“博学之”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,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。好奇心丧失了,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,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。

“博”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。惟有博大和宽容,才能兼容并包,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,真正做到“海纳百川、有容乃大”,进而“泛爱众,而亲仁”。

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。越过这一阶段,为学就是无根之木、无源之水。

“审问”为第二阶段,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,要对所学加以怀疑。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、分析,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,是为“慎思”。

“明辩”为第四阶段。学是越辩越明的,不辩,则所谓“博学”就会鱼龙混杂,真伪难辨,良莠不分。

“笃行”是为学的最后阶段,就是既然学有所得,就要努力践履所学,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,做到“知行合一”。“笃”有忠贞不渝,踏踏实实,一心一意,坚持不懈之意。

只有有明确的目标、坚定的意志的人,才能真正做到“笃行”。 现代的解释 急事, 慢慢的说;大事,清楚的说;小事,幽默的说;没把握的事,谨慎的说;没发生的事,不要胡说;做不到的事,别乱说;伤害人的事,不能说;伤心的事,不要见人就说;别人的事, 小心的说;自己的事,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;现在的事,做了再说;未来的事,未来再说。

6. 中庸中关于慎独的句子

原文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.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 恐惧乎其所不闻.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.译文 (驾驭本性的)道啊,是时刻不能离开的.那些可以离开的束缚,都不能称之为道.因此君子会因为担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严谨,会因为担心有自己听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.没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人格的,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君子风范的.所以,君子是要严肃地面对自己的.注解 1、道,是用来驾驭本性的道.2、“其所不睹”的“其”,是君子自己,而不是别人.这是先秦的基本句法.“其所不闻”的“其”也是这个意思.3、“莫见乎隐”的主语是君子的特征,这种特征应该近似理解成君子的品格.4、“独”是自己的意思;“慎其独”是要严肃的面对自我. 君子,不是担心会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纵自己,不是这样的.做一个坦荡的君子,不需要别人来约束自己.君子要扪心自问:看自己像个君子吗?这是慎独.聂文涛说:慎独不是怕丢人,而是怕丧失人格.。

关于中庸的名言名句

中庸的名言名句

1、 君子中庸,小人反中庸。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时中,小人之反中庸也,小人而无忌惮也。

2、 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

3、 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,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

4、 不偏之谓中,不易之谓庸。中者,天下之正道。庸者,天下之定理。

5、 道不远人,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。

6、 君子语大,天下莫能载焉;语小,天下莫能破焉。

7、 君子之道,造端乎夫妇,及其至也,察乎天地。

8、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

9、居上不骄,为下不倍;国有道,其言足以兴;国无道,其默足以容。

10、言顾行,行顾言,君子胡不慥慥尔!

11、君子之道,辟如行远,必自迩;辟如登高,必自卑。

12、为政在人,取人以身,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。

13、好学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耻近乎勇。

14、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

15、自诚明,谓之性;自明诚,谓之教。诚则明矣,明则诚矣。

16、博厚,所以载物也;高明,所以覆物也;悠久,所以成物也。

17、或生而知之,或学而知之,或困而知之,及其知之,一也。

18、知、仁、勇三者,天下之达德也。

19、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。致广大而尽精微。极高明而道中庸。

20、君子之道:淡而不厌,简而文,温而理,知远之近,知风之自,知微之显。

21、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。

22、愚而好自用,贱而好自专,生乎今之世,反古之道:如此者,灾及其身者也。

23、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果能此道矣,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。

24、.唯天下之至诚,为能尽其性,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;能尽人之性,则能尽物之性;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;可以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与天地参矣。

25、或安而行之,或利而行之,或勉强而行之,及其成功,一也。

26、大德必得其位,必得其禄。必得其名,必得其寿。

27、天之生物,必因其材而笃焉。故栽者培之,倾者覆之。

28、为政在人,取人以身,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。

29、知所以修身,则知所以治人;知所以治人,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。

30、天地之道:博也,厚也,高也,明也,悠也,久也。

中庸的名句

中庸的名句

1. 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

出自《礼记·中庸》。要广泛地多方面地学习;有不明白的地方要追问;再仔细地思考、分析;对不同意见要分辨清楚、讨论明白;明白了、懂得了,就要坚定、踏实、不懈地去实行。这些话讲的是求学治学、步步递进、不断进步、知行统一的道理。

2. 《诗》曰:“衣锦尚絅”。恶其文之著也。故君子之道,暗然而日章;小人之道,的然而日亡。

出自《中庸·正心》。《诗经》中说道“穿着华美的锦衣,外面罩着一层套衫”,这是为了避免华美的衣服太过于显露。因此,君子的处世之道,在于外表安然,但内在的美德日益彰明;小人的处世态度在于,外表华美,但随着时间便会日益暗淡。

3. 凡事豫则立,不豫则废。言前定则不跲,事前定则不困,行前定则不疚,道前定则不穷。

出自《礼记·中庸》。豫:同“预”,事先。废:败坏。跲:绊倒;不通畅。做任何事情,有准备就容易成功,没有准备就会失败。说话之前考虑好,就不会打结中断;办事之前准备好,就不会遭遇困境;行动之前有准备,就不会懊悔;道路预先选好,就不会走投无路。

4. 君子内省不疚,无恶于志。君于之所不可及者,其惟人之所不见乎?

出自《中庸·正心》。【译文】君子在内心省察自己,就不会有过失和愧疚,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。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,大概就是因为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严格要求自己。

5.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

出自《礼记·中庸》。君子在不被人所看到的地方也应当谨慎敬戒,在不被人所听闻的时刻也应怀有警醒慎惧之心;世上没有什么暗中和细微的事情不会显露,所以君子即使在无人监督、单独行事的时候,行为也会谨慎庄重的。这些话指出有修养的君子不仅在公开场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,在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和谨慎。

6. 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;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

出自《礼记·中庸》。中庸,是天下人共同的根本,和,是天下人共同遵循的准则;达到中和的状态,天地便会各在其位,万物别刻意生长发育。

7. 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

出自《礼记·中庸》。别人学一次就会了,我就学它一百次;别人学十次就会了,我就学它一千次。这句话是说为了掌握某种本领或学识而宁愿付出百倍的努力;鼓励人们顽强进取。如果真能这样去做,笨的也会聪明起来,柔弱的也会变得坚强。

8. 惟天下至圣,为能聪明睿智,足以有临也;宽裕温柔,足以有容也;发强刚毅,足以有执也;齐庄中正,足以有敬也;文理密察,足以有别也。

出自《中庸·修身》。只有天底下最高明的圣人,才能如此聪明睿智,君临天下;足够宽厚温和,包容天下人与事;足够奋发坚毅,操持掌管天下的大事情;庄重中正,足以得到人们的尊重;清晰明察足以能够分辨是非。

9. 在上位,不陵下;在下位,不援上。

出自《礼记·中庸》。身处高位,但不欺凌低位的人;身处低位也不攀附高位的人。这句话常用来比喻领导应端正自持,洁身自好。

10. 大德必得其位,必得其禄,必得其名,必得其寿。

出自《中庸》。位:地位。有高尚道德的人,一定会处在相应的位置,一定会得到相应的财富,一定会得到与之相应的名望,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寿命。

比喻中庸的句子有哪些的句子就句子迷们分享到这里啦,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的美文美句,更多关于表示中庸的词有哪些、比喻中庸的句子有哪些的语句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。